1951年7月31日,福州市救济分会接管了盲校。经过整顿两校合并,更名为“福州市盲人学校”。第一任校长是侯若英。当时盲校共有盲人138人,年龄从七岁至四十多岁。校址在仓山施浦。
1952年7月至1954年6月,盲校一度由福州市教育局领导,当时将市救济院中的盲人和社会上闲散的盲人收容进去。盲人达176人,分男、女部,每部设六个班级,分班最少两人,最多七人。
1954年7月1日,盲校又移归市救济分会领导,改称“福州市盲人教养院”。委任周毓秀为副校长。教养院开始全面整顿,贯彻老人以养为主,儿童以教为主,青壮年培养其自食其力的方针,年龄大的盲人参加生产,余下的合并为三个教学班,不分男、女部。
1955年,救济分会撤销,盲人教养院归福州市民政局领导。
1957年,侯若英、周毓秀离任。郦金来为盲人教养院院长兼党支部书记,魏惠珍为副院长,兼管盲校工作。魏惠珍是区人大代表,她仁慈、博爱,为盲教育事业奔走呼吁,争取到盲童免费入学的机会,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生活补贴问题。
1958年大跃进,盲人参加生产的人数占收容人数的90%,曾选送手织毛衣及草席等产品参加在北京举办的手工业展览会展出,得到“名牌产品”的奖励;同年,在福州西湖手工业展览会上,盲院又选送毛衣、草席、羊毛针三件产品展出,被评为优质产品。盲校遵照毛主席“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指示,组织盲生每周两个半天到水泥纸袋厂参加学工劳动。盲生通过老师手把手地教,学习纸袋加工的某一道工序,毕业后以熟练工的身份留在纸袋厂工作,解决了出路问题。
1959年,福州市盲人教养院改称“福州市盲人福利院”。又经过整顿,“盲人福利院”下设盲人综合厂、盲人福利院、盲童学校三部分。盲童学校从此正式成立,当年秋季开始对外招生,第一期招收新生14人,主要招收福州市区、市郊八至十五周岁的盲童。入学盲童经过简单的口试和摸点字测试。当时盲校没有独立机构,只有几个专职教师,一切行政工作都归盲人福利院党支部领导。
1974年7月以后,由福州市民政局统一发函招生,招收对象为家居城镇的盲童,农村中优先照顾烈士军属和贫下中农的子女。当时设三个班级,学生17人,教员3人。
从1959年至1979年秋季迁校为止,共招生65人。历年盲生陆续毕业,教师陆续退休,至1979年迁校时,只有两位老师带着6名盲生来到新设立的福州市盲聋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