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英籍澳大利亚人岳爱美小姐奉基督教圣公会差遣赴华传教。她来到福州连江,在一所医院担任护士。从医期间,她接触到一些盲童,她对盲童的困难心生怜悯,决志以服务盲童为终身事业。她于1898年在连江县东岱乡租赁一所民房免费收容盲童创办盲人学校——“中华圣工会私立灵光盲童学校”。学校最早的教学方法是借鉴福建顺昌县西教士库克(Mr. Cook)先前的教学经验,以《圣经》为文本,用凸点符号表示罗马字元母、辅音,拼写成福州话,这种方言盲文有字母30多个,每个音节至少需要2个以上的点符。
首位入盲校就读的盲童是当地一寡妇的儿子,名叫肖灵开,六星期后就能摸盲文读字音,书写《马可福音》,成绩优异。随后陆续来学者6人,既有4岁的视障幼童,也有年近古稀的视障老翁。直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之前,先后有17名视障人士得以入学。学生尊称岳爱美小姐为岳师姑。1900年因义和团运动,连江盲人学校被迫停办。
当年岳爱美返回澳大利亚,鼓励当地基督教圣公会支持在中国开展盲童教育,积极筹款。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岳爱美再次来到福州,在仓前梅坞再度创办盲校,后又迁入北门华林坊,最后迁北门柴井顶。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岳爱美小姐和福州柴井医院院长宫维贤医生(Dr. G. Wilkinson)结为伉俪。不久在柴井医院对面购地,将仓前梅坞盲校搬迁于此,首次提出“以手养口”的办学理念。也就是让盲人用自己的双手通过劳动养活自己。学校起初设有幼儿园及初、高级小学校部,而后又增设工艺部和铜管乐队。学校施行半工半读制。初级小学课程有:国语、珠算、唱歌、宗教课等;高等小学另加历史、地理、英文、音乐及作文等课。工艺部设有:结草席、编竹篮、制游廊椅、制棕门帘、修风琴、修钢琴等课程。特别要提到在盲文教学方面福州灵光盲校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1911年前后,岳爱美女士对盲文加以改进,字母增加到53个,声调符号7个,每个音节由声、韵、调3个点符组成。民国九年(1920年)前后,她还提出过以词为单位的简写方法,简写词的前后都有空格,这是我国盲文分词形式的前身。
让福州灵光男童盲校闻名世界的两个团队就是工艺部和铜管乐队。清宣统二年(1910年)第一位入学盲校的学生肖灵开曾带领另外4名学生携带他们编的竹蓝、草席、织的毛衣等手工制品参加在南京召开的工业展览会,获得清政府金质奖章和奖状。民国四年(1915年)在巴拿马运河竣工展览会上,灵光盲童精美的手工艺品获得嘉奖。民国十八年(1929年)夏,学校迁入医科大学西式校舍,盲校工艺部应用织席机发明了用一种海草结席技术,草席能染成各种颜色,畅销全国。
岳爱美师姑还一手组建了盲校的铜管乐队(又称“军乐队”),能在学校特别集会时演奏中西曲目。民国六年(1917年),灵光男童盲校铜管乐队开始长达两年时间的巡回演出,到过厦门、泉州、汕头等地。民国十一年(1922年),灵光盲童铜管乐队一行11人应英国圣公会的邀请到英伦三岛巡回演出,每到一城市皆受到热烈欢迎,也得到英国乔治五世的妻子——玛丽王后的接见,为王宫贵族演出中西经典曲目。英国各大报纸都给予高度的赞誉。他们原计划在英只巡回演出3个月,怎料受到英国人民的一再挽留,也得到英国女王接见,在王宫贵族前演出中西经典曲目。这样,他们的行程就延长达到22个月时间才回国。这是近代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历史上的奇谈,更是近代福州音乐史的荣誉。后来福建李厚基督军的铜管乐队,也是由灵光铜管乐队派人来指导。
灵光盲校第一任校长岳爱美在任22年,1920年随丈夫回英国,由澳大利亚另一女护士苏至慈接任;苏于1925年回国,由英国柴多马教士接任,1928年柴去职,由英国人高景霄接任,他于1944年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