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定向行走
(2016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607
第一部分 ; 前言
定向行走是视力残疾学生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技能之一。定向是指个
体利用感觉信息确定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自己与其他物体之间关系、物体
与物体之间关系的心理活动。行走是指个体在定向的基础上,从一个地方移
动到另一个地方的能力。由于视觉缺陷,学生在形成概念、感知环境以及行
走等方面都受到限制。因此,进行定向行走的训练,对提高视力残疾学生的
生活品质,实现终身发展具有重要和紧迫的意义。
定向行走课程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根据视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和特点,培养学生理解时间、空间等概念,掌握定向行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
技能,具有在各种环境中定向行走的信心和勇气,实现安全、有效地出行。
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全面发展、充分参与和享受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
定向行走课程是盲校康复类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潜能开发、缺陷补偿
的特色课程。本课程通过训练,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
促进他们感知觉的发展,形成正确的方位、空间、距离等概念,学会规划行
走路线,使他们能安全、有效、独立、自然地行走。
定向行走课程具有以下特性:
基础性。强调给学生传授生活中最必要和最实用的定向行走基本概念、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他们走出校园、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实践性。强调以训练为主要手段,在定向行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感知
觉能力、定向能力、行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参与意识,逐步适应校内
盲校义务教育定向行走 课程标准(2016年版)
608
外各种环境。
功能性。强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本体觉、前
庭觉、听觉、皮肤觉、嗅觉及剩余视觉等在定向行走中的作用,克服畏惧独
立行走的心理障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综合性。强调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
到真实环境中积极开展综合运用各种技能的训练。学生根据路标、线索等确
定行走的方向和路线,在合理应用定向和行走技能的同时懂得规避风险,在
迷失方向或遇到危险时能够及时求助。在行走训练时培养学生学会合理设计
行走线路、描述路线情况、估计出行时间、预计可能遇到的困难、构建整体
的心理地图,能够安全有效地到达目的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开发潜能,补偿缺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定向行走课程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强调充分利用学生本体觉、
前庭觉、听觉、皮肤觉、嗅觉以及剩余视觉等感知觉的功能,认识与理解周
围环境,学习和运用定向行走的知识与技能。克服因视觉缺陷导致的定向行
走障碍,形成健康人格,实现安全、有效地出行,提升生活品质,为他们走
向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以及终身学习与发展创造最基本的条件。
(二)以实践为导向,强调“做中学”
定向行走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定
向行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安全、有效、独立、自然地出
行。观察、体验、操作是学生获得外部信息、提升认知能力、掌握实际技术
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定向行走课程要注重观察、体验、操作的过程,让学生
在各种模拟环境和真实环境中学习定向行走技术。
(三)关注地区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需求
定向行走课程的实施应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保证基本要
求的前提下,鼓励教师根据环境条件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
│ ;第一部分 ; 前言 ;│
609
手段,满足学生学习定向行走的不同需求,增强课程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三、课程设计思路
定向行走课程汲取当代定向行走学科的科研成果,借鉴国内外定向行走
教学经验,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盲校定向行走课程的教学规律,设定课
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在提高学生定向行走能力的同时,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全
面发展。定向行走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学习领域目标。根据总目标将课程
内容分为六个学习领域:参与意识、基本概念、基础训练、定向技能、行走
技能、综合应用,并围绕各领域目标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定向行走课程根据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为1 ~ 2
年级,主要在校内环境中学习和运用定向行走基本技能;第二学段为3 ~ 4
年级,主要是从校内环境行走过渡到校外环境行走;第三学段为5 ~ 6 年级,
主要进行校外各种环境的定向行走综合应用练习。各学段学习内容相互联
系,螺旋式上升,最终达成定向行走课程总目标。
盲校义务教育定向行走 课程标准(2016年版)
610
第二部分 ;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发展学生的感知觉,掌握与定向行走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
技能;实现安全、有效、独立、自然地行走;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
活态度,提升生活品质,主动参与社会活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二、学习领域目标
(一)参与意识
有对环境探索的好奇心和对定向行走课程的兴趣,形成在环境中自觉定
向和独立行走的意识,体验定向行走成功后的快乐。
(二)基本概念
掌握方向、方位、形体、时间、空间、距离、颜色、无障碍设施等概
念,为正确定向、顺利行走奠定基础。
(三)基础训练
提高本体觉、前庭觉、听觉、皮肤觉、嗅觉及剩余视觉等感知觉能力;
矫正不良身体姿态及异常步态;克服畏惧心理,消除冒失行为,树立安全意
识,增强自信心。
│ ;第二部分 ; 课程目标 ;│
611
(四)定向技能
能在学校、家庭等熟悉的环境以及超市、公园、医院、银行、邮局等较
陌生的环境中确定自身的位置,辨别方位,规划行走路线。
(五)行走技能
掌握导盲随行、独立行走、持杖行走等多种行走技能,能在熟悉和陌生
环境,以及各种天气情况下,利用有效线索和路标,安全、有效、独立、自
然地行走。
(六)综合应用
综合设计校内学习区、生活区、活动区等区域之间的行走路线,熟悉路
标和线索,建立心理地图,能够独立或持杖行走。
逐步熟悉校园周边道路等环境,了解校园周边地标性建筑的位置,学习
过马路、乘坐交通工具等技能。
针对学校所处的环境以及学生生活的农村、城市、山区、平原等地区特
点,综合规划常去的公园、餐馆、车站、药店、超市、银行、医院等目的地
的路线及任务,能够描述路况,考虑行走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所使用的交通
工具等,构建完整的心理地图。
主动克服畏惧心理,消除冒失行为,合理规避风险,学会常用的逃生技
能。掌握接受和拒绝帮助、与他人有效沟通的基本方法,养成文明礼貌习
惯,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盲校义务教育定向行走 课程标准(2016年版)
612
第三部分 ; 课程内容
第一学段(1~2 年级)
一、参与意识
1. 具有对环境探索的好奇心。
2. 对定向行走课程感兴趣。
3. 与同伴交流定向和行走方法。
4. 向教师和家人展示所学定向和行走技能。
二、基本概念
(一)校园环境
1. 了解教室、办公室、楼道等教学区域及其设施。
2. 了解食堂、宿舍、盥洗室、厕所、浴室等生活区域及其设施。
3. 了解运动场、健身房、花园等活动区域及其设施。
(二)形体与动作
1. 掌握头、颈、躯干、四肢等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及其相互之间的位置
关系。例如,头在颈部的上方。
2. 了解触、摸、抓、握等肢体动作及走、跑、跳、投等全身动作概念,
知道动作过程。
│ ;第三部分 ; 课程内容 ;│
613
(三)方向
1. 掌握前、后、左、右、上、下六个相对方向,以及相对复合方向,
例如,左前方、右上方等。
2. 掌握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以及基本复合方向,例如,东
南方、西北方等。
(四)其他
1. 了解盲道的行进、止步和转弯标志。
2. 了解可以辅助行走的器具,例如,呼啦圈、玩具小推车、儿童盲
杖等。
3. 了解与颜色有关的概念,例如,蓝天、白云、绿草、红花等。
三、基础训练
1. 了解本体觉、前庭觉、听觉、皮肤觉、嗅觉及剩余视觉等感知觉对
定向行走的作用,知道或能够辨认常见的声音、形状、气味、颜色等。
2. 知道正确的坐、立、行姿态,能矫正不良身体姿态及异常步态。
3. 能克服畏惧心理。
四、定向技能
1. 学会判断六个相对方向,以及相对复合方向,并由此定向。
2. 学会判断四个基本方向,以及基本复合方向,并由此定向。
3. 了解不同时间太阳照射的规律,能够利用阳光定向。
4. 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方位辨别,例如,我在操场西边的道路上;图
书馆在我左前方。
5. 学习使用触觉地图,了解校门、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等校园整
体布局。
盲校义务教育定向行走 课程标准(2016年版)
614
五、行走技能
(一)导盲随行
1. 学会导盲随行基本动作:接触、抓握、站位、随行。
2. 基本掌握导盲随行技能:向后转向、换边、过狭窄通道、进出门、
上下楼梯、入座、集体随行等。
3. 能在导盲者的引导下随行。
(二)独立行走
1. 学会上、下部保护法,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合理使用。
2. 掌握沿物行走、上下楼梯、进出门、垂直定位、穿越空间等独立行
走方法。
(三)辅助器具使用
1. 会使用简易助行器行走。
2. 了解儿童盲杖的结构,学会使用儿童盲杖在身前探索行走。
六、综合应用
1. 运用所学定向行走技能,熟悉校园行走线路,逐步适应校园生活。
2. 建立简单的校园心理地图,知道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的相对位
置关系,能在校园环境中定向和行走,并积累经验。
3. 掌握寻找失落物的方法。
第二学段(3~4 年级)
一、参与意识
1. 主动观察和评价同伴的定向和行走技能。
2. 能够示范和分享所学的定向和行走技能。
3. 在学校、家庭及学校周边等场所自觉应用所学定向和行走技能。
│ ;第三部分 ; 课程内容 ;│
615
二、基本概念
(一)时间与距离
1. 了解年、月、日、时、分、秒等时间概念,知道时间的长短与行走
的关系。
2. 了解千米、米、厘米等长度概念,知道距离的远近与行走的关系。
(二)方位
1. 了解自己身体与物体之间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水平、垂直和复合方
位关系。
2. 了解自身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之间的方位关系,例如,面对面站位、
同方向站位、背对背站位等。 
(三)线索和路标
1. 了解声音、气味、颜色、明暗等线索。
2. 了解视觉路标、触觉路标等。
(四)地形与地址
1. 了解水泥路、柏油路、泥土路、石子路、石板路等不同材质路面。
2. 了解平路与坡路、直路与弯路等不同地形。
3. 了解地址及关系,例如,省、市、区、县、镇、街等名称和关系。
三、基础训练
1. 掌握提高本体觉、前庭觉、听觉、皮肤觉、嗅觉及剩余视觉等感知
觉能力的方法。
2. 能运用感知觉器官选取有用信息,提高正确判断方向和位置的能力。
3. 掌握正确的坐、立、行姿态。
4. 能消除冒失行为,提高安全意识。
盲校义务教育定向行走 课程标准(2016年版)
616
四、定向技能
1. 利用线索及路标进行定向和定位。
2. 利用时钟定向法进行定向和定位。
3. 利用六点盲文定向法定向和定位。
4. 在校园内某一地点对其他指定地点进行指向。
5. 借助触觉地图规划行走路线。
五、行走技能
(一)导盲随行
1. 能够与导盲者建立信息联系,并积极配合。
2. 能够在导盲者的引导下,熟练随行。
3. 会告知他人正确的导盲方法。
(二)独立行走
1. 熟练掌握独立行走技能。
2. 能够根据规划的行走路线,综合应用独立行走技能。
(三)持杖行走
1. 了解盲杖的种类、结构、物理属性、安全使用规范等,会选择适合
自己的盲杖。
2. 掌握正确的持杖、携杖、置杖方法。
3. 掌握盲杖两点式、三点式、斜杖技术、短杖技术、触地辨别、探索
障碍物、持杖进出门、上下楼梯、进出电梯、上下滚梯等方法。
4. 能够在校内按照设计的路线持杖行走。
5. 尝试在校园周边道路持杖行走。
六、综合应用
1. 能够在校园内任意地点之间规划行走路线,综合运用持杖技能定
向行走。
│ ;第三部分 ; 课程内容 ;│
617
2. 能够描述校园周边的训练路线、路标和线索,构建心理地图。
3. 了解学校周边主要单位、公共场所等具体地址及其位置关系。
4. 了解家庭周边的环境状况,知道上学和回家的路线。
5. 能够礼貌地请求或拒绝他人的帮助。
第三学段(5~6 年级)
一、参与意识
1. 主动与同伴分享定向行走经验。
2. 能够在校外环境中主动运用定向行走技能。
二、基本概念
1. 了解大街、小巷等街道类型。
2. 了解丁字路、十字路、岔路等街道路式。
3. 了解车行道、人行道、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路面规制。
4. 了解信号灯、隔离护栏、安全岛等道路设施。
5. 了解无障碍设施(如盲道、路缘坡道、路口语音交通提示、公交车
站盲文提示等)。
6. 了解安全通道和避险设施。
7. 了解交通知识和行为规范。
8. 了解门牌编码规则。
三、基础训练
1. 能综合利用感觉器官捕捉身边的信息,在陌生环境中判断所处位置
及确定行走路线。
2. 知道妨碍定向行走的常见危险因素,具有避险与防范意识,能够采
用正确的定向行走技能,及时躲避险情。
3. 能够应对行走中的突发事件,调控行走时的情绪,在迷路或有危险
时能主动寻求帮助。
盲校义务教育定向行走 课程标准(2016年版)
618
四、定向技能
1. 了解常去的建筑物的基本形状,能够利用建筑物入口、楼梯等定向。
2. 能够利用编码规则定向。
3. 能够借助触觉地图,构建行走环境的心理地图。
4. 能够根据语言描述的路线,构建心理地图。
5.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触觉地图。
五、行走技能
1. 能够安全地在校外道路持杖行走。
2. 能够根据不同的路况选择适当的持杖技术行走。
3. 能够在不同的道路上安全地行走,例如,人行道、盲道、小区道路、
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石子路、石板路、泥土路、田间路、山路等。
4. 掌握持杖过马路的方法。  
六、综合应用
1. 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行走路线的基本信息,构建心理地图,确定行走
方案。
2. 了解导盲犬、电子导盲装置及其他新型辅具的使用方法,尝试制作
简易盲杖。
3. 掌握乘坐常用交通工具(例如,公交车、地铁、出租车、轮船、火
车、飞机等)的方法,了解家及学校周边的交通路线。
4. 了解雨、雪、雾、大风天及夜间行走的基本方法和安全要求。
5. 扩大行走范围,在到达目的地(例如,商场、超市、医院、银行、
邮局、公园、理发店、学校、体育场馆、农田、菜地、码头、火车站、机场
等)的行走活动中,积累行走经验,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 ;第四部分 ; 实施建议 ;│
619
第四部分 ; 实施建议
学校应根据定向行走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定向行走课程的
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要开足课时,注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指导与个别训练相
结合。各学段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重视发展学生定向行走的基本概念,
训练学生定向行走的技能,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校内、学校周边
等地安全、有效、独立、自然行走;培养基本的社交能力,扩大生活范围,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建议初中、高中阶段继续开展定向行走训练。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学
习、生活领域不断扩大,对定向行走的需求也不断增多,在初中、高中阶段
可开展个别化训练,以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巩固和提高他们独立行走的能
力,为他们更大范围地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一、教学建议
定向行走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定向行走自信心的增
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
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教学的有效实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标的建议
1.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定向行走课程的总目标和领域目标综合考虑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授学生定向行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盲校义务教育定向行走 课程标准(2016年版)
620
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对定向行走重要性的认识,懂得充分挖掘自身潜能,
克服由于视觉缺陷带来的障碍,逐步培养对定向行走的兴趣。使学生能安
全、有效、独立、自然地行走,扩大他们的生活范围,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定向行走课程领域目标包括参与意识、基本概念、基础训练、定向技
能、行走技能、综合应用六个方面,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在教学中既
要突出某一部分的重点,又要把握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多种形式和
方法达成课程学习目标。
2. 细化具体教学目标
教师要依据定向行走课程标准的领域目标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学年目标、
学期目标、课时目标,增强目标的可操作性,并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制
订个别化教学计划,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有计划、有
步骤地达成课程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建议
1.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考虑不同
年龄阶段、不同视力残疾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和设计难度适当的教学
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适应性。
2.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考虑当地环境、地形、地貌、交通、气候
等方面的因素,选择和设计学生现实生活所需要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
的针对性。
(三)教学方法的建议
选择和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在注重学生安全的
前提下,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学生乐学。
1.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定向行走实践经验。在讲授定向行走知识、方
法时,可以先启发学生介绍自己定向行走的方法和经验,使原有经验成为学
生学习新内容的基础。
2. 合理利用现实环境进行教学。定向行走教学要多在现实环境中,尤
其是在室外进行。在备课环节,教师需要对各种环境进行实地考察,确保教
学安全有效。
3. 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对于无光感的学生,教师必须充
分考虑利用其本体觉、前庭觉、听觉、皮肤觉、嗅觉等感知周围环境,使学
│ ;第四部分 ; 实施建议 ;│
621
生能安全、有效地定向行走;对于有剩余视力的学生,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
剩余视觉分辨环境的明暗、颜色、物体形状等,还可考虑使用远用、近用助
视器,并配合盲杖进行训练。
4. 重视个体差异,实行分类分层教学。由于学生的基础、接受能力及
需求不同,在进行集体教学、小组教学的同时,开展个别化训练。特别要关
注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5. 开展合作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给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的合作学习机会,使不同类型的学生互相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6. 加强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概念。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或自制
的教具学具,例如盲杖、触觉地图、语音指南针、电子导盲设备、钟表模型、
盲尺、助视器等,让学生感知和形成相应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评价建议
定向行走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定向行走能力的提升,改善教
师教学。定向行走课程评价应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
课程目标,抓住重点,采用恰当的方式,突出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一)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定向行走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激励学
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确定评价目标时,应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学生定向行走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为制订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
和教学计划做好准备。
2. 分析学生和教师在定向行走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3. 挖掘学生学习定向行走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评价内容要全面
定向行走课程评价要体现课程内容的全面性,重点关注学生定向行走的
信心培养、概念理解、知识学习和技能运用。注意参与意识、基本概念、基
盲校义务教育定向行走 课程标准(2016年版)
622
础训练、定向技能、行走技能、综合应用六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
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
方面进行评价。
1. 参与意识评价。主要对学生定向行走课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对环
境探索的好奇心和对定向行走课程的兴趣,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定
向行走的习惯进行评价。
2. 基本概念评价。主要对校园环境、方向、方位、形体、时间、空间、
距离、交通常识、无障碍设施等概念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3. 基础训练评价。主要对学生本体觉、前庭觉、听觉、皮肤觉、嗅觉
及剩余视觉等感知觉运用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身体姿态及步态进行评
价;对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消除冒失行为、提升自信心的情况进行评价;对
学生安全意识、合理规避危险的表现进行评价。
4. 定向技能评价。主要对方向、方位、阳光、内时钟、外时钟、六点
盲文、线索、路标、触觉地图、心理地图、建筑物、街道门牌编号规则等定
向方法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对学生在学校、家庭等熟悉的环境中,以及超
市、公园、医院、银行、邮局等较陌生的环境中,确定自身在环境中位置、
辨别方向、规划行走路线的能力进行评价。
5. 行走技能评价。主要对学生掌握导盲随行、独立行走、持杖行走等
多种行走技能进行评价;对学生安全、有效地在校外道路行走、过马路等进
行评价。
6. 综合应用评价。主要对学生在校园环境行走、寻找失落物体、应对
各种天气情况、乘坐交通工具、目的地行走、沟通与交往、规划行走线路、
构建心理地图等进行评价。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确定各方面评价内容的权重。
(三)评价要关注个体差异
定向行走课程评价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评价时,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
力和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关注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
高程度。
(四)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学校可制订适合本校实际的定向行走学习评价标
│ ;第四部分 ; 实施建议 ;│
623
准;运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既要注意评价
的客观、公正、准确,保证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又要注意评价的简便、实用
和可操作性。
1. 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基本概念、基础训练、定向技能和行走
技能等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对参与意识、综合应用主要采用定性评价方法
(如评语式评价:用代表性的事实描述学生定向行走课程学习参与及进步情
况,并提出建议)。
2.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定向行走教学中,教师应注意
观察与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用口头评价的方式,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信
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使学生感受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定向行走
方面取得的进步,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不断提高自己的学
习能力。要突出定向行走实践性的特点,重点考察学生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
实际运用定向行走知识与技能的情况, 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采用
激励性评语,用有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学习的进步,并提出建议。
参考平时的形成性评价和期末的终结性评价,教师给出综合成绩。
(五)评价主体构成要多元化
实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其他人员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
1. 教师评价。教师在课程评价中起主要作用,评价依据学生的学习目
标达成程度、行为表现和进步幅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2. 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指导学生对学习态度、相关技能、情意
表现等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发现同学的优点,促进
互相学习,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
评价。
3. 其他人员评价。建议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生活老师及家长等人
员参与评价,并作为必要的参考。
三、教师教学用书编写建议
(一)编写教师教学用书应依据课程标准,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活动,体现基础性和阶段性,关注各学段之间的衔接。
盲校义务教育定向行走 课程标准(2016年版)
624
(二)教师教学用书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
实际,反映定向行走研究的新成果和科技新产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教学用书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
础上,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需要。
(四)教师教学用书应体例规范,呈现方式灵活多样。主要动作要领描
述清晰准确,并有图示。设计的实践活动形式恰当,便于实施。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教师要根据定向行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积极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
源,包括课程显性资源和课程隐性资源。
(一)课程显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显性资源是可以直接运用于定向行走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包括盲
杖、触觉地图、语音指南针、电子导盲设备(如超声波导盲仪、语音GPS )、
校园环境、盲道、建筑物、社区环境(如商场、超市、医院、邮局、银行、
车站、公园)以及媒体资源(如报刊、电视、互联网)等。教师要充分开发
并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学习定向行走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持。
(二)课程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隐性资源是以潜在的方式对定向行走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
源,包括学校支持、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如交通警察、协管员、邻居、志
愿者、社工、居委会人员等的支持)。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条件,营造良好
的人文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运用定向行走技能。教师要主
动向其他学科教师沟通学生学习定向行走课程的情况,争取他们的理解和配
合,在其他课程及学校活动中巩固学生学习定向行走技能的成果。